吃沙拉证券配资软件,曾是都市丽人和精致男孩们的生活方式。
9月6日,超强台风“摩羯”在海南省文昌市沿海登陆,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。当天下午,位于海口市的海南师范大学向学校全体师生发布了一封紧急提醒信:面对这一严峻的自然挑战,全校上下正众志成城、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台风抗台风工作。在这个非常时刻,我们无比牵挂每一位师生,希望我们团结一心,同向前行。
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若飞配合辅导员检查并加固门窗,防止玻璃破碎对同学们造成伤害。对于从小到大生活在内陆的他来说,这是第一次经历超强台风。
“乌云密布,雨点猛烈地击打在建筑物上,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。树木在风中摇曳,感觉宿舍楼都在狂风中颤动。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王若飞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这段经历终生难忘,“我不仅意识到了要敬畏自然的力量,更体会到了大家团结一心抵抗灾害的决心和力量。”
与此同时,一场特殊的“大思政课”正在校园里进行。“一个个勇毅担当的身影,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,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。”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红说。
台风来临的前些天,根据海南省教育工委、该校党委的整体部署,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王巍巍和辅导员们入住学生宿舍楼,与学生同吃同住,定期走访排查安全隐患,为学生准备充足的防风防汛物资,并随时关注大家的心理变化。王巍巍说:“作为一名教师,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,应该时刻和他们在一起。”
这场超强台风持续了近24小时。9月7日一早,台风过后,校园内一片狼藉。很快师生们的身影出现在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——清理断枝、打扫落叶、恢复校园秩序。在经历短暂的害怕和担心后,王若飞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支勇敢的队伍。同样坚定地选择加入的还有该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李超、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陈小香等上百名师生。
“大家不分彼此,共同清理残枝败叶,为恢复校园秩序而努力。”李超记得,这些志愿者有的用刀砍断拦路的树枝,有的用耙子清扫堆积的树叶,有的则默默地搬运垃圾。即便很多志愿者的名字还来不及记下,李超想起那天的场景依然深受触动。他觉得,思政课的教学不仅是在课堂上,身教比书本上的教学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。
李超说:“这一刻,师生们的身影成了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线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团结、奉献和责任,这就是一堂‘行走的思政课’。”
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人,21岁的陈小香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台风,面对这次超强台风她反而多了几分“淡定”。陈小香告诉记者,由于台风的影响,2024级新生报到的时间被迫推迟,而她作为新生班级助理需要照顾到每一名提前到校的同学。于是,大家在宿舍楼下设立了报到点,轮流值班,确保新生能够顺利入学。值班间歇,陈小香不仅配合志愿者打扫枯枝残叶,还为同学们送去了热腾腾的鸡蛋和包子。
“哪里需要我,我就去哪里。”这不是陈小香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,过去两年,她多次参与过美化校园、下乡支教、关爱老人等活动。陈小香说,平时总能听到“责任”这个词,但对大学生来说什么才是“责任”呢?
如今,陈小香逐渐明白:“责任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,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希望。”
让王若飞深受触动的是,在全校面临停水、停电、停课的困难时刻,来自全国各地的应急车辆迅速驰援,各级政府部门、社会团体和广大志愿者纷纷伸出援手,共同为恢复校园秩序、保障师生安全贡献力量。9月8日,学校便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环境。
“省委、省政府统筹协调、决策部署,全省各地、各级职能部门成立万人救灾志愿队进社区、进农村帮助群众渡难关,广大青年学生纷纷响应号召,积极参与校容复原、马路清扫、道路清障等工作,全社会每个人都在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和担当。”在陈红眼中,这些生动实例都反映出了我国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制度优势。她告诉同学们,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的“定海神针”,党是全国各族人民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,是保持社会稳定、推动国家发展、实现祖国统一、维护民族团结的强大领导力量。
9月9日,海南师范大学迎来了2024级新生。李超觉得,以往大家通常都将新生军训作为“开学第一课”,而这场“抗风救灾”的经历让师生们变成了“开学第一课”的亲历者和参与者。他说:“学生们更加明白‘敢于去做、敢于去承担’的道理。同时,他们也感受到国家、学校和老师们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,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奋斗方向。”
“思政课不仅是理论的传授,更是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引领。”在开学的第一堂思政课上,陈红将消防救援队伍与驻地军警部队紧急出动、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的英勇身影,基层工作人员、网格员、志愿者迎难而上、无惧风雨的感人故事,都及时更新到了课件中。陈红说:“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并记录下同舟共济、守望相助的温暖瞬间,引导学生在‘抗风救灾’的实践中感悟中华民族在灾难降临时空前的凝聚力、向心力和生生不息的民族伟力,使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学生心中传递。”
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:中国青年报证券配资软件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