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中更好的网络配资优惠,第五纵队的司令员万毅,与其他司令员相比,有些与众不同。
万毅的早年背景是在东北军,抗战时期他加入了八路军,也得到了许多照顾。在军事上,他被赋予了重要责任,始终不曾被低估。
1944年,他带领部队加入八路军,并成为山东军区滨海支队的司令员。期间,他在一场讨逆作战中负伤,随后进入休养。到1945年春,伤势恢复后,他重回部队,罗荣桓政委赋予他重任,指派他带领四个主力团,打击伪军。
这些团中,有两个来自红军的老部队,团长分别是孙继先和梁兴初等名将,都是久经沙场的人。任何一位都能指挥这支部队,而让刚刚从国民党部队转来的万毅来担此重任,无疑是对他的极大信任。
在国民党军队时,万毅曾是一个旅长,手下只有两个团。而现在,他需要指挥四个团,相当于一个国民党军的师。在抗战时期,国民党给八路军和非主力部队的编制通常是一个师下辖两个旅,一个旅下辖两个团。他当时觉得自己指挥不动这么多部队,但罗政委告诉他,要成为高级指挥员,必须接受锻炼。这一番话暗示了组织对他发展大规模作战能力的期望。与国民党军队的做法不同,国民党往往限制非嫡系部队的成长,把它们当作牺牲品。
展开剩余70%挺进东北,回到故乡
抗战结束后,按照上级指示,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进军东北。作为东北人,万毅带领部队重返家乡。虽然他的部队隶属于东北军,但实际上,东北人并不多,只有一百多人,其他大部分是山东人。但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优势,因为他们较为了解东北的民情,方便开展工作。
当时,东北地区的人民对共产党和八路军并不熟悉,缺乏群众基础。要在这里扎根,就必须依赖并发展与群众的关系。万毅被任命为挺进纵队的司令员,按罗政委的要求,他带领部队发展壮大。在短短四个月内,部队人数从3500人增至13000多人,并且该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。这个第七纵队与后来邓华所领导的7纵并非同一支。
万毅先后参与了四平战役的几次战斗,并在江南等地参与了作战。
1946年8月,第一纵队在梁兴初、罗华声以及万毅所率领的部队基础上组建,万毅被任命为司令员。选择万毅担任司令员,并不是因为他特别擅长打仗,也不是因为他的部队人数众多,而是因为他作为东北人,有着较大的影响力,上级对他有着信任。
第一纵队是红军的老部队,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,林总对这支部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,希望它能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1947年,万毅在三战四平后被调任松江军区司令员,李天佑接替了他的职务。万毅对此感到不满,曾向他人寻求帮助,最终他还是决定留在原职,担任政委。万毅担任政委时,与其他人不同,林总希望他能集中精力学习指挥作战,而不必过多参与政治工作。这样,他才能更好地培养大规模作战的能力。万毅参与了三战四平和四战四平,对大兵团作战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突破禁忌,担任第五纵队司令员
许多人可能并未注意到,西北野战军、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中都没有设立第五纵队,唯有东北野战军做到了这一点。
事实上,\"第五纵队\"这个名字在国外有着负面含义,通常被用来指代“隐藏在内部的敌人”。由于这个不太吉利的寓意,许多部队都避免使用这个编号。然而,东北野战军打破了这一禁忌,将万毅任命为第五纵队的司令员。
第五纵队虽然成立较晚,是12支纵队中最晚成立的一支,但迟迟未组建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它的名字带有不吉之意。辽沈战役结束后,万毅曾有过一些焦虑,担心总部会决定让他留在东北,不再让他参与入关作战。于是他内心有些不安,作战时也未能完全按照林总的部署来执行。后来,万毅还是向总部发电报请求入关作战,总部回复他,并没有打算让他留在关外。这样,万毅才终于安心。
发布于:山西省